加密货币交易所曾经承诺为金融的未来提供一种革命性的投资方式。但最近,它们越来越像拉斯维加斯而非华尔街。至少,康考迪亚大学(Concordia University)研究人员在一项最新的同行评审研究中是这么认为的。该研究指出,许多加密平台如今本质上是被“游戏化”的生态系统,设计上类似赌场。它们通过模仿博彩业的套路——炫目的排行榜、限时交易竞赛、徽章奖励、社交“公会”、甚至奖池机制——将用户卷入一个由多巴胺驱动的风险与回报循环。
研究中重点讨论了两个概念:金融化(financialisation)与博彩化(gamblification)。金融化是指日常生活被包裹在金融逻辑中——储蓄、投资、杠杆操作与效益最大化;而博彩化则是指将金融行为转化为游戏化体验,旨在奖励快速且高风险的行为。以报告中研究的最具游戏化特征的交易所之一 BitMEX 为例,研究人员指出,该平台将金融工具与游戏机制结合,把高风险投机变成一种娱乐形式。
BitMEX 提供高达 100 倍杠杆的交易、用户组之间的实时“公会”竞赛,以及如同电竞比赛般的交易排行榜。而这种模式确实奏效。研究人员指出,BitMEX 通过清算高杠杆用户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收益,而这些用户大多是被高风险游戏的刺激所吸引。
在接受 SiGMA 新闻的一次坦率访谈中,增长专家及加密爱好者 Claude du Toit 与代币发行平台 Liquifi 销售主管 Justin d’Anethan 分享了他们的看法。Du Toit 表示,这种策略毫无疑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“这些功能不是偶然设计的。交易所通过手续费与清算获利,因此它们有强烈的财务动机鼓励用户频繁交易、承担巨大风险。”
“真正狡猾之处在于,它们用‘投资’、‘收益’、‘策略’等正统金融术语包装这些行为,从而使本质上与赌博极为相似的行为变得合法化。”
Justin d’Anethan 则认为游戏化功能主要是为了增强用户参与感,“这些工具让平台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。”不过他也坦承:
“一些交易所确实故意通过游戏化语言和模糊的奖励机制,混淆用户对风险的认知。这其中有一个微妙的平衡:提升参与度绝不能以牺牲透明度或投资者谨慎为代价。”
研究人员还强调了另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:加密交易所在用户亏损时利润最高——尤其是在杠杆交易中。其逻辑在于,交易所不仅从每一笔交易中收取费用,当市场剧烈波动时,还会清算用户仓位。对此,Du Toit 并不否认这种模式存在道德争议。他说:“这种服务也许并不道德,但如果结合适当的教育与基于风险的交易方法,就能变得更具可持续性。就像一把刀:用得好能做饭,用不好会伤人。”
而 d’Anethan 则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简化。“交易所依赖的是高交易量,不一定是交易者的失败。但确实,一些不道德的交易所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对抗用户——这种问题并不只存在于加密领域,只是在监管较少的情况下更为明显。”
当被问及加密交易所是否应像博彩企业一样接受监管时,d’Anethan 表示反对。他说:“加密交易所确实应接受强有力的监管,标准应接近那些处理差价合约(CFD)、交易型基金(ETF)和外汇(FX)的平台。但我不认为它们应该像赌场或博彩企业那样被监管。”
相比之下,du Toit 部分同意这一提议:“对于某些特定的加密交易行为,尤其是杠杆交易、永续合约和高频交易,确实有理由将其纳入博彩类监管框架。”但他也指出,“并非所有加密活动都应被视为赌博。例如质押或长期持有的风险就要低得多。”
该研究还揭示了加密行业的核心矛盾:平台一方面以投资工具自居,另一方面却以游戏形式运作。这种做法被认为削弱了用户保护,给散户投资者带来更大的财务伤害。Du Toit 认为平台应承担更多责任。他表示,加密公司“应引入行为分析系统,在用户出现强迫性交易行为时及时介入,提供交易限制与提醒,就像负责任博彩中的工具一样。”D’Anethan 也持类似看法:“归根结底,我认为加密企业应展示透明度,普及风险教育,并践行负责任的交易方式。”
加密交易所不仅在为用户提供新型金融工具,更是在重塑人们对金钱的关系。随着投资与游戏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,研究人员认为,“博彩化”正在将加密交易变成一种高风险娱乐形式。两位专家均认同:在行业不断成熟的过程中,透明度、监管与用户保护缺一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