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iel Ho Kjaer 在SiGMA 亚洲第二天的主题演讲中剖析了元宇宙在游戏领域的失败,并揭示了Web3如何为下一代重新定义玩家参与、所有权和数字沉浸体验。
在深入探讨社交游戏之前,有必要先澄清一下“元宇宙”的概念。元宇宙常被描绘成未来的革命性愿景,但本质上,它只是一个3D界面——一个在数字空间中复制现实世界的界面,包括虚拟化身和可交互的环境。它不是一项新技术,而是一种我们与数字信息互动的新方式。
换个角度看:就像Google Chrome取代了Internet Explorer一样,元宇宙有望取代静态网页界面,带来更沉浸式的体验。与其浏览酒店房间的静态图片,我们可以在3D中探索房间、调节灯光、查看虚拟窗外的景色;与其翻看产品照片,我们或许能在一个看起来像自己的虚拟人物身上看到T恤的3D模型。
但问题在于:3D世界需要强大的硬件支持。虽然VR和AR设备正在进步,但主流普及仍有限。更重要的是,学会在3D世界中导航和互动,是一个“代际飞跃”——年轻玩家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,而普通消费者还在摸索学习。
与这个话题紧密相关的是Web3的概念——这个词常与区块链、加密货币和元宇宙混为一谈,但它的核心其实是“所有权”。来自Andreessen Horowitz的Chris Dixon曾简洁地总结:
目前,大多数我们创作的平台都由科技巨头掌控——并从我们的创造力中获利。而Web3通过去中心化技术,推动点对点的所有权变革,挑战这种局面。元宇宙常被纳入这一叙事中,但Web3的本质是将权力从平台转移到用户手中。
想要看到Web3理念的实际应用?看看游戏行业就知道了。早在NFT或加密货币出现之前,玩家就已经在购买皮肤、定制虚拟人物、交易物品和修改游戏体验了。这些都是数字所有权的体现。
如今,电子游戏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电影、音乐和串流服务的总和。为什么?因为它掌握了一件事:沉浸感。
而沉浸感不仅仅是视觉表现——它关乎让你“留下来”的理由。在实体赌场中,可能是柔和的灯光、免费的饮品和恰到好处的氛围;而在游戏中,沉浸体验基于三大支柱:
游戏化设计不仅仅是积分和排行榜。真正的游戏化理解核心机制、动机心理学和玩家行为。正如Yu-Kai Chou在其著作《Actionable Gamification》(可操作的游戏化)中所描述的,游戏设计是行为经济学、神经科学和精心设计的激励机制的结合。
社交的力量。一款游戏、应用或虚拟世界,当你的朋友也在里面时,其价值会成倍提升。一个突出案例是Yuga Labs的元宇宙活动(Bored Ape Yacht Club的创造者举办),吸引了超过7,000名用户参与——并非因为玩法多么创新,而是社交吸引力巨大。人们不想去一个空荡荡的赌场,他们想要人群、联系和社区。
游戏领域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数字所有权。不论是通过游戏内市场,还是最近流行的区块链机制(如代币回购与销毁),目标始终明确:让玩家觉得自己拥有一部分游戏体验。
一些平台更进一步,开始探索游戏内收益分享和链上资产,不再局限于外部加密代币。这些是初步尝试,但它们预示着一种用户赋权和共享经济参与的转变。
东南亚有望引领社交游戏新时代的浪潮。为什么?
TikTok Live、YouTube Gaming,甚至Facebook Gaming等平台吸引了大量玩家和观众。观看游戏如今和玩游戏同样重要。正是娱乐、社交互动与沉浸式科技的融合,定义了该地区游戏产业的下一波浪潮。
超越流行词
未来的游戏与元宇宙,并不是靠流行词驱动的,而是围绕沉浸感、所有权和社区构建的。套个3D界面不等于元宇宙;加个代币也不意味着进入了Web3。
东南亚正在实践并拥抱的是聪明的设计、社交互动与用户赋权的结合。如果我们把这些元素结合得当,游戏、社交媒体和未来互联网之间的界限将模糊成一种真正全新的体验。
正如Yu-Kai Chou所说,元宇宙不是一个地点——而是一个由心理学、行为、技术和设计构建的系统。而东南亚?它早已进入赛场,观众也在其中。